當前位置:

        一片紅霞艷石塘

        來源:市委組織部 編輯:石成 2014-04-01 11:25:51
        —分享—

        副標題:——記漣源市首屆“十佳”村(社區)黨組織書記、斗笠山鎮石塘村支部書記曾紅艷

          “做為一名農村黨支部書記,在關鍵時刻要能‘扛’得住,在困難時期要有必勝信心,在得失面前要講奉獻, 在群眾最需要時要不辱使命!” 這便是漣源市人大代表、漣源市斗笠山鎮石塘村黨支部書記曾紅艷的真誠告白。面對優秀共產黨員、模范村支部書記、“三八紅旗手”……一項項接踵而至的榮譽,她從不裹足不前、從不沾沾自喜,不懈怠、不松勁,自2008年當選為村支部書記以來,她以智慧、果敢和執著,緊緊依靠鎮黨委、政府的堅強領導,緊緊依靠村支兩委一班人的精誠團結,緊緊依靠全體村民的奮力打拼,幾年間,硬是讓昔日窮得出了名的荒僻石塘村發生了驚人的巨變:一條條寬闊潔凈的水泥路面連接著村組,一幢幢新穎別致的樓房鱗次櫛比,一片片豐腴的土地上勃發著生機……“一片紅霞艷石塘,石塘更在畫圖中”。有人這樣贊美曾紅艷,贊美石塘村。

          “三把火”燒出新面貌

          石塘村位于斗笠山鎮北部,山多地少,無資源、無企業,曾是鎮里40個村中最有名的老大難村。 2008年,曾紅艷剛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就招來了不少議論:男人都干不好,一個女人逞什么能?家人也勸她,自家做的生意正紅火,別去受那個累! “我當村支書既不圖名也不圖利,只是想盡快讓石塘村摘掉窮帽子,讓家家戶戶過上好日子。”面對鄉村們信用的目光,她義無反顧地挑起了改變家鄉貧窮落后面貌、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重擔。

          不甘人后的曾紅艷橫下一條心:既然干了,就要干出個樣子來。!她與村干部一起搞調研、理思路、定目標,提出了“六通、五建、四化、三改”的工作思路:通自來水、通硬化公路、通電、通信息、通廣播電視、通電話,建設好規模化的種植基地、標準化的村支部大樓、功能齊全的村民文化廣場、專業化新型合作經濟組織、現代化農民培訓基地,實現村莊綠化、美化、凈化、硬化,改變農民的生活環境、生活方式、不良的生活習俗。“新官上任三把火”,曾紅艷扎扎實實燒起了改變村里落后面貌的“三把火”。

          第一把火是實現水電路三通之火。“要致富,先修路”。曾紅艷帶領村支兩委一班人,積極向上爭取優惠政策,先后籌資100萬元,帶領群眾修建村中道路。2008年,把全村3公里坑坑洼洼的主干路修復一新;2009年,安裝主干路路燈10盞;2010年,硬化了2條長1公里的通組公路。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,她自掏腰包10萬元用于道路的后續工程建設。針對農村用電難、用水難等諸多困難,她積極帶領村支兩委成員,爭取政策和支持。2008年全村100%進行農網改造,2010年全村都通上了自來水。

          第二把火是興修水利。水利是農業的命脈。石塘村緊靠白馬支渠卻用不上水,主要原因是支渠沉積淤泥太多,農田水利設施太薄弱。為此,曾紅艷帶領干部群眾打響了水利建設攻堅戰。為了不增加群眾負擔,她多方爭取、籌集資金50萬元,先后修建渠道、清於山塘等水利配套設施,修建節水渠道500余米。她又積極向鎮政府、市水利局反映:白馬支渠石塘段淤積嚴重超標,應盡快解決清淤和河道疏浚問題。清淤疏浚工程很快被批復下來,共搬運土石方3萬立方米。如今,全村水澆地面積占全村耕地的95%,為全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她因勢利導,帶領先后村民開發稻田500畝、種植西瓜50畝、藥材30畝、葡萄45畝,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從2000元增加到了4700元。

          第三把火是建設村級辦公樓。2008年,曾紅艷帶領村級班子成員四處奔走,尋求多方支持,多方籌資100余萬元,新建了村委會辦公樓,配置了辦公用具、電教設備,結束了石塘村多年來無辦公設施、無黨員活動場所、無規章制度的“三無”歷史。

          曾紅艷的“三把火”燒出了威信,燒旺了群眾靠勞動致富、靠智慧致富的希望之火。

          創先爭優引領新風尚

          “群眾看干部,黨員看支部,沒有一個團結堅強的核心,群眾就會像一盤散沙”,曾紅艷深有體會地說。從擔任村支部書記以來,她堅持從樹立黨員干部的良好形象入手,堅持“五抓”:一抓建章立制。結合實際,先后建立健全了民主議事、黨組織生活、黨員聯系群眾、民主評議黨員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和村規民約,密切了干群關系,提高了班子的整體素質和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。二抓班子。堅持選賢任能,把一些年富力強、有覺悟、有經濟頭腦、有文化、作風正、有奉獻精神的年輕黨員選進了村支兩委班子,村級班子富有朝氣,充滿活力。三抓隊伍。村黨支部一班人以發現人才、培養人才、選用人才為目標,發展新黨員2名,培養入黨積極分子3名,后備干部5名,解決了黨員和干部隊伍老化斷層、文化素質偏低等問題。四抓陣地。新建村委會辦公樓,配置了辦公用具、電教設備,制定了相關制度。五抓創建。開展了創先爭優、“無職黨員設崗定責”和“學習寧鄉經驗,建設幸福石塘”作風建設等活動。全體黨員定崗、定職、定責,在各自崗位上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。有的黨員堅守科技致富示范崗,建起了全村最大的養豬場,年出欄200頭;有的黨員安心民事糾紛調解崗,每年調解民間糾紛30多起,有力促進了全村的穩定。黨員致富不忘家鄉,先后為村里捐資捐物近10萬元,捐資助學2人,捐建了5個垃圾池。

          曾紅艷助人為樂,熱心公益事業。對群眾的困難有求必應,有個村民年事已高,家人都在外務工,生活困難。曾紅艷主動承擔起“為人子女”的重擔,每月拿出500元生活給老人,逢年過節都不忘看望慰問老人。2009年,鎮中心學校需要配備教學設備,曾紅艷當即為學校捐贈5萬元的桌椅。在明鏡聯校擴建、甘溪基金會成立的現場,次次都有曾紅艷的身影,她為教育事業累計捐資2萬元以上,在當地被譽為“愛心支書”。

          富民強村傾心謀發展

          “當村干部要能干,更要會干”。曾紅艷在發展經濟上有思路、有辦法。她深刻認識到:村里沒有礦產資源,沒有工業基礎,要實現小康目標,真正富民強村僅靠農業是不行的,必須另辟奚徑。

          石塘村共596人,青壯勞動力就有300余人,剩余勞動力不轉移出去,經濟怎么發展?“充分利用本地資源,大膽借鑒外地成功經驗,破解村民就業難題”,曾紅艷做起了就近安置的文章。她瞄準斗笠山煤業公司、豐華公司等鎮里的企業,帶領村支兩委成員,實行“一對一、一幫一”制度,先后將200名青壯年勞力安排在家門口上班,僅此項就為全村每年帶來了近500萬元的勞務收入。曾紅艷還利用貴州等地在外經商的親戚,安排村民就業。

          村里有條香婁鐵路貫穿全村,交通優勢明顯,但一直沒有派上用場。2008年,曾紅艷得知宏騰集團要擴建洗煤廠正在選址的信息,她立即找到公司老板把村里基本情況作了介紹。為了留住“金鳳凰”,曾紅艷公開承諾:凡在村里投資建廠的企業,村里協助企業教育培養本村員工遵守廠規廠紀,爭做文明員工;村委會竭盡全力提供“零距離”服務,處理矛盾糾紛隨喊隨到;村支兩委定期走訪企業,征求意見,實現服務制度化、常態化。真誠所至,金石為開。村企兩家馬上達成共識,簽訂了協議。企業入駐后,村里立即成立了矛盾調解委員會,建立和完善了民企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,及時協助企業解決占地、補償、環境等問題。企業老板深有感觸地說:“來石塘村辦廠,切切實實感受到了曾支書的一片熱情和村企互助一家人的親情,這步棋走對了。”幾年來,石塘村的村民沒發生過一起因占地而引發的上訪,宏騰集團每年也為國家上繳稅收1000萬元以上。現在,企業有事、村里相幫,村里有事、企業相助,村企就像走親戚一樣,越走越近,越走越親。

          建設幸福家園樹起一面旗

          幾年來,曾紅艷帶領村支兩委一班人,緊扣“自已的事情自己干,自己的家園自己建,黨員做給群眾看,干部帶領群眾干”的工作思路,不斷構建和諧的黨群、干群關系,齊心建設幸福新家園。

          在創建十佳衛生村活動中,她帶領群眾打響了環境衛生整治大會戰。2010年,石塘村在全鎮率先出臺《村規民約》、《村民衛生公約雙十條》等制度,并付諸行動,被鎮黨委政府評為“環境衛生樣板村”。她帶領干部群眾著力加強“三個文明”建設,先后硬化公路5000米,植樹3萬株;新建村黨員活動室、藏書4000余冊的圖書室,裝修了4間辦公室,更換了辦公桌椅,修建院墻500米,建廣播室1個,村務、黨務公開欄各1處;安裝乒乓球臺3個,購置5組體育活動健身器材,組建了一支20人的腰鼓隊。村里堅持從抓農民的思想道德入手,大力提倡移風易俗,建立紅白理事會、禁賭會等群眾自治組織,全面開展“十星級”文明戶、“五好”家庭評比活動,有力促進了村里的和諧穩定,全村實現了多年來沒有發生過一次集體上訪事件,沒有發生過一起刑事案件。如今,全村138戶村民,有100余戶村民蓋起了紅磚大瓦房或小洋樓樓,有38戶村民購置了小轎車,一躍成為享譽全鎮的富裕村。

          滿目錦繡前程美,一片紅霞艷石塘。躊躇滿志的曾紅艷,趁勢而上,帶領村支兩委制定了《石塘村建設新農村近期與遠期規劃》,決定進一步引導全村養殖業和高效農業大發展,真正把生豬、水果等項目做大做強;整修好全村主要道路,全部硬化或壓石整平,方便群眾生產生活,提升全村文明程度;建設高檔次的石塘村文化廣場和新文化大院,打造石塘村的文明品牌。矢志不移地以“求真務實、敢為人先”創業精神,樹起建設農村幸福家園一面旗,全力打造富裕、文明、和諧、幸福的新石塘!

        來源:市委組織部

        編輯:石成

        閱讀下一篇

        返回漣源市站首頁